本翻译课程由10位主讲教师负责讲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罗天   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 课程负责人
方俊柏   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安芳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杨刚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罗建华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彭敏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罗慧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唐莹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周黎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朱徽   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 主讲教师

  笔译课程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实力强、团结奋进的教学队伍。这支队伍有以下突出特点:

1.年龄结构合理

  翻译教学组全体成员中,50岁以上的有1名,30岁以上的有2名,是一支老中青结合、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梯队。

2.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

  其中包含学院聘任副教授2名,讲师7名。

3.学缘结构合理,凸显双师型的特点

  教学组成员中有7人次获得全国权威翻译竞赛奖项,有5位取得了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二级笔译证书,这种合理的学缘机构,凸显了双师型的特点,对翻译教学有着极为有益的帮助。

4. 团结奋进、开拓进取

  在项目负责人罗天的带领下,本课程组全体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与研究的水准,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利用我院的翻译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进行指导;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的切磋和教学心得的交流。同时以团队形式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教学和科研课题。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对年轻教师积极帮助和引导,展示出在教学和科研上互帮互助的集体合作精神,形成了一支生气勃勃、团结奋进的课程教学队伍。近五年团队中每位教师均讲授过翻译课程。

  总之,我院翻译教学组是一支充满蓬勃生机、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教学团队。 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

  构建了“五结合”的师资培养模式,即学历学位教育和在职或短期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老教师指导与年青教师自修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职场参与相结合、科研与教研相结合。
学位教育和在职或短期培训相结合:目前,教学团队已有3人考取在职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5名教师获得二三级口笔译证书,几乎所有团队教师都至少参加过1-2次其他形式的翻译教学短训,如参加中国译协举办的暑期口笔译理论与实践高级培训班等。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除了创造条件让团队教师走出校园教学进修学习或短训外,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教学会议。利用我院是四川省翻译协会会会长单位的优势,鼓励教师参加历届年会。同时,充分利用我校科研处开办的“学术讲座”培养年青教师,还先后邀请了校内外的翻译专家(如邀请四川大学翻译博士生导师朱徽和我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方俊柏老师等)开办相关讲座。

  老教师指导与年青教师自修相结合:充分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年青教师积极上进的优势,让老教师深入课堂指导年青教师,在教学立项时主动邀请年青教师加入,加速了年青教师成长的速度。
课程教学与职场参与相结合:鼓励教师在认真完成课程教学后参与社会翻译实践,获得真实的职场体验和讯息,以此解决学院教学与市场发展可能出现的脱节现象。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通过讲座或教研的形式引导教师有意识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并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加大对教学立项的扶持。 培养成效:

  通过多种方式,我们很快实现了教学团队老中青的结构优化,年青教师如罗建华、彭敏、周黎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翻译研究中心吸收教师会员达30余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翻译竞赛,中心会员唐莹、肖洋两位老师,荣获《中国翻译》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组织了11届口笔译培训班,共有10多名教师获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二级口笔译证书。团队整体科研实力有了明显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因此,近年来该团体在精品课、教学成果申报、教学立项频频获奖。我们的学生也多次参加全国翻译权威赛事,屡获大奖。参加四川省大型外事活动、翻译志愿者活动,表现突出,获得好评。此外,我们还与外研社签订了英文经典翻译项目,以此培养翻译教学的后背梯队,锻炼青年教师的翻译实践能力,促进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

姓名 书名 字数 难度等级
方俊柏 《老古玩店》 216,035 二级
李钊 《匹克维克外传》 313,738 二级
王凤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 48,220 二级
唐霞 《达洛威夫人》 63,331 三级
彭敏 《罗纳比·拉奇》 253,335 二级
刘逸云 《一位女士的画像》 224,741 二级
郭丽 《小王子》 17,130 二级
《木桶的故事》 41,625 二级